邮惠万家银行三年亏损超8亿,终被母行邮储吸收合并
从2022年盛夏的高调启幕,到2025年金秋的悄然落幕,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法人征程仅走过三年便画上句点。9月23日,中国邮政储蓄银行(以下简称“邮储银行”)发布公告,正式宣布吸收合并旗下全资子公司邮惠万家银行。这一消息印证了此前行业对这家独立直销银行“变数将至”的预测,也为国内独立直销银行的发展版图添上了一抹沉重的注脚。

根据公告内容,本次吸收合并完成后,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法人资格将依法注销,其全部业务、财产、债权债务及各项权利义务,将统一由母行邮储银行承继。这意味着,这家曾被寄予“数字化转型试验田”厚望的银行,最终回归母行体系,结束了短暂的独立运营历程。
一、曾承载数字化转型期待的“金钥匙”项目
回溯邮惠万家银行的起点,其“出身”堪称行业内的“优等生”配置。2022年1月,邮惠万家银行正式成立,注册资本高达50亿元,由邮储银行100%持股,是国内仅有的两家独立法人直销银行之一(另一家为百信银行)。同年6月开业时,其定位清晰而宏大。以“服务‘三农’、助力小微、普惠大众”为使命,致力于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、科技赋能美好生活的创新平台,更被赋予“邮储银行数字化转型试验田”的核心角色。
为了支撑这一战略定位,邮储银行在筹备阶段便为其配备了“豪华”管理层团队:不仅从总行风险管理部、网络金融部等核心部门抽调正职领导坐镇,还特意跳出母行体系,面向外部选聘具有互联网大厂背景的高管。例如引入曾任职于阿里、蚂蚁集团的管理人员,试图为这家传统大行旗下的直销银行注入互联网基因。开业初期的一系列动作,无论是团队搭建还是战略规划,都传递出邮惠万家银行“志在做大做强”的信号,也让行业对其充满期待。

二、规模与盈利双陷困境,三年亏损持续扩大
然而,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逐渐显现。开业不久后,邮惠万家银行便遭遇高管变动,业务推进节奏随之放缓,业绩表现更是未能达到预期。
从公开财报数据来看,截至2024年末,邮惠万家银行的总资产为128.28亿元,总负债86.69亿元,存款余额78.65亿元,贷款余额仅32.71亿元。这样的规模在同期互联网银行中并不突出,甚至远低于部分开业时间相近的民营银行。尽管注册用户数达到2187.69万人,但资产管理规模(AUM)仅217.28亿元,用户转化效率与活跃度均显不足,未能形成规模化效应。
盈利端的表现则更为严峻。开业三年来,邮惠万家银行的亏损幅度持续扩大:2022年净亏损1.6亿元,2023年净亏损增至2.63亿元,2024年更是亏损4.15亿元,同期营业收入还同比减少31.55%,仅为2.43亿元。持续的营收下滑与亏损扩大,不仅反映出其业务模式尚未跑通,也让独立运营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考验。

三、内外因素交织,独立直销银行生存空间受挤压
邮惠万家银行的黯然退场,并非偶然,而是内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从内部因素来看,战略保守与业务突破乏力是核心症结。作为邮储银行的数字化“试验田”,邮惠万家银行本应在产品创新、获客模式上更具灵活性,但实际运营中,其业务始终未能跳出传统银行的框架。既未能像互联网银行那样通过场景化获客打开下沉市场,也未能构建起差异化的产品体系。加之高管变动带来的战略连贯性不足,导致其在开业三年内始终未能找到清晰的盈利路径。
从外部环境来看,独立直销银行的生存土壤正逐渐收窄。一方面,近年来邮储银行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,手机银行、线上信贷等业务不断完善,原本赋予邮惠万家银行的“试验田”功能逐渐被母行体系内化,独立运营的必要性大幅降低;另一方面,互联网银行与民营银行早已在下沉市场深耕多年,通过助贷合作、消费信贷等模式快速扩大规模,而邮惠万家银行受限于母行风险偏好,难以复制百信银行“依赖助贷、高息消费贷”的千亿规模路径。百信银行虽靠此类业务实现资产突破,但这种模式与大行“稳健普惠”的定位相悖,邮惠万家银行自然无法照搬。
此外,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也加剧了压力。当前国内银行普遍提升数字化与直销化能力,独立直销银行若不能在细分赛道形成绝对优势,很容易被母行或其他互联网金融机构“挤压”生存空间。邮惠万家银行的遭遇,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缩影。
四、独立直销银行需找准“差异化”生存之道
邮惠万家银行的退场,为国内独立直销银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:在银行数字化转型浪潮中,“独立法人”的身份并非保护伞,唯有找准差异化赛道、平衡创新与稳健,才能避免被市场淘汰。
对于有志于布局独立直销银行的机构而言,首先需明确自身定位。是作为母行“试错者”探索新业务,还是作为“差异化补充”切入特定市场?若定位模糊,很容易陷入“既不如母行稳健,又不如互联网机构灵活”的尴尬境地。其次,需突破资源依赖,在获客、风控、产品设计上打造核心竞争力,例如聚焦某一细分客群(如县域小微企业主)、深耕特定场景(如农村电商金融),而非简单复制传统银行的线上化业务。最后,需建立更灵活的考核与决策机制,避免因层级过多、决策迟缓错失市场机遇,这也是邮惠万家银行在引入互联网人才后,仍未能快速打开局面的重要原因。
从行业视角来看,邮惠万家银行的退场不代表独立直销银行模式的终结,但无疑标志着这一模式进入“精耕细作”的新阶段。未来,只有那些能真正跳出“母行影子”、找到独特价值的独立直销银行,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如今,邮惠万家银行的独立运营故事已落幕,其业务将融入邮储银行体系继续前行。而这场短暂的探索,也为国内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、直销银行的模式创新,留下了值得深思的一课。
本文由东融咨询网作者整理发布,不代表东融咨询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rhy88.cn/n/420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