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贷新规落地,行业迎深度洗牌
10月,不仅标志着本年度四季度的开启,更是业内关注已久的“助贷新规”——《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》的实施首月。新规明确划出年化利率不超过24%的“红线”,推动全行业进入产品整改与模式调整的深度洗牌期。
随着各家银行及其他持牌机构陆续公布合作“白名单”,资金与流量资源加速向头部助贷平台集中,未入围的中小机构面临严峻生存挑战。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调查了解到,为抢占24%以下的优质客群,各大平台纷纷加大投流力度,获客成本持续攀升。与此同时,过去常与借款流程捆绑的“权益类产品”也在严监管下全面“解绑”,行业在合规压力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。
在这场暗流涌动的Q4战役中,交易额下滑、资产质量承压、流量价格高企正在成为助贷机构面临的普遍挑战。
10月1日起,助贷行业迎来明确“利率红线”:年化利率不得超过24%。目前已有大量助贷平台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%的产品,合规整改效果初步显现。
以“榕树贷款”为例,此前其小程序上展示的产品年化利率区间为7.2%–36%。而在10月9日记者核查其小程序发现,该APP已删除上述利率说明,在其息费介绍中标注了“1万元借1天利息2元起”,折算成年化利率则是7.3%起。
同时在多个主流助贷平台的APP及小程序中看到,包括360、拍拍贷在内的多家头部机构也在首页尾部位置标注年化利率区间为“24%及以下”,最低费率则在7.2%左右,部分机构为首客提供的年化利率低至3.6%。
不过,最低利率并非人人可得。记者亲测多款借款产品后发现,即使是没有征信逾期的借款人,实际获得的年化利率也多在18%左右,与助贷平台服务的客群风险定价相一致,相较于银行、消金机构消费贷款利率偏高。
当更多的助贷平台压降产品利率,也意味着,针对综合年化利率在24%以内优质客群的争夺愈发激烈。
有从业者指出,当前行业整体交易额呈下降态势,部分中小机构甚至出现“交易额砍半”的情况。出现交易收缩原因主要分两类:一是被动收缩,机构因资金或资产供给不足,尤其是过去依赖24%以上高息产品的机构资金成本高企;二是主动收缩,助贷公司为控制长期风险,选择主动降低杠杆。
“我们在节前接到领导通知,全面转型面向24%以内的用户。”一家原本主要服务于24%以上客群的中小助贷平台人士向记者表示,这一转型压力巨大,单个用户的获客成本已飙升至1000元以上。
“目前大家都是走一步看一步。”前述资深助贷从业人士表示。由于新规侧重于持牌金融机构资金端,倒逼助贷行业合规整改,在产品业务细节上仍有待指引,助贷行业对相关执行细则翘首以盼。
有知情人士分析,行业或将出台更明晰的自律性质息费政策。这份政策会补充助贷新规的操作细则,进一步把借款利率的计算、披露等要求明确化,为行业合规发展提供更具体的指引。
本文由东融咨询网作者整理发布,不代表东融咨询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rhy88.cn/n/497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