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东融咨询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

助贷行业博弈升级:资方“交叉回流”抢客户,平台如何破局“偷家”困境?

“您好,我们是A金融机构,相比您正在咨询的B助贷平台,我们的贷款额度更高、利率更低,还能享受利息折扣……”一通突如其来的营销电话,让B助贷平台的工作人员既愤怒又无奈。这并非偶然,而是助贷新规落地后,资方与助贷平台之间客户争夺战的缩影。表面上的合作共赢之下,资方通过“助贷业务交叉回流”悄然“偷家”,将助贷平台的优质客户转为自营,行业多年维持的合作平衡正被逐渐打破。

助贷公司东方融资网助贷平台.jpg

一、“偷家”背后的逻辑:资方为何盯上助贷平台的客户?

助贷行业的核心价值,在于连接有融资需求的客户与持牌金融机构(资方),通过专业服务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。但随着助贷新规对业务规模、利率定价的规范,以及资方自营业务考核压力的加大,“从合作中挖客户”成为部分资方降低成本、冲刺业绩的选择。

从资方视角看,“交叉回流”的吸引力显而易见。一方面,获客成本大幅降低。当前市场上,一个符合24%利率上限的优质首贷客户,通过常规渠道获取的成本已超1000元,而借助助贷平台筛选后的“现成客户”,只需不到500元就能完成转化,成本直接腰斩。这些客户经过助贷平台初筛与资方风控双重审核,资质清晰、风险可控,相当于“捡现成的优质资产”。另一方面,业绩目标的压力。2025年不少银行、消费金融公司将自营业务规模、客户数量纳入核心考核,而助贷平台积累的海量客户,恰好成为快速达标最便捷的“蓄水池”。

在部分资方看来,这种“回流”甚至带有“补偿心理”。过去数年助贷平台通过合作赚取了可观的服务费,如今“拿回”部分优质客户,是合作关系中的“合理回馈”。但在助贷平台眼中,这是赤裸裸的“过河拆桥”:平台投入大量成本获客、维护客户关系,最终却为资方做了“嫁衣”,客户流失直接导致核心资产缩水,生存空间被挤压。

二、“回流”套路深:资方如何精准“拦截”客户?

资方的“交叉回流”并非盲目行动,而是一套设计精妙的客户转化体系,主要针对新、老两类客户,通过“实时拦截+离线唤醒”双路径推进:

1.新客户:借款环节“实时截胡”

当客户通过助贷平台向资方申请授信,且双方均认定其为“优质客户”后,资方会在客户确认借款的关键节点出手。比如,客户刚在助贷平台选定产品、准备签约时,资方会通过短信、电话或App弹窗推送“专属福利”。可能是比助贷产品高20%的额度,或低1-2个百分点的利率,甚至直接赠送免息券、还款减免券。更“巧妙”的是,部分资方会直接沿用助贷平台协助完成的授信评估结果,让客户无需重复提交资料,点击确认即可切换至资方自营产品,流程便捷到让客户难以拒绝。

2.老客户:“实时+离线”双重唤醒

对于曾通过助贷平台在资方借款的老客户,资方的“回流”策略更灵活。实时回流多发生在客户再次申请借款时,资方会在审核通过后,主动推荐自营的续贷产品,以“老客户专属优惠”吸引其脱离助贷平台直接合作;离线回流则针对长期未借款的“沉睡客户”,资方会筛选出无严重逾期、信用评分高的客户,通过电话、短信开展“回家计划”,以利率折扣、额度提升等福利,唤醒客户的借款需求。

无论哪种方式,资方都充分利用了“信息差”与“流程便利”。客户无需重新提交身份、收入等资料,风控审核环节大幅简化,加上实打实的优惠,转化成功率远超常规获客渠道。但对助贷平台而言,这意味着前期的获客、服务投入全部“打水漂”,客户流失毫无预兆。

三、攻防战升级:资方“避坑”与平台“防御”的博弈

“回流”行为若处理不当,很容易引发合作破裂。此前就有资方误将营销电话打给助贷平台员工,导致合作暂停;还有平台发现核心客户批量流失后,直接终止与资方的业务对接。为了避免“翻车”,资方与助贷平台之间的“攻防战”愈发精细化。

资方:三重“排除法”降低风险

为了隐蔽操作,资方在“回流”前会先做一轮“筛选排除”:一是人员排除,通过征信报告中的工作单位、助贷平台提供的员工信息,避开合作方内部人员,防止“自投罗网”;二是风险排除,剔除有严重逾期、多头借贷、高负债的客户,只聚焦优质资产,避免回流后出现坏账;三是地域排除,对资方无法展业的地区客户“放行”,不触碰监管红线。此外,资方还会刻意控制“回流率”,避免因客户流失过多导致助贷平台通过率大幅下降,引发对方怀疑。

助贷平台:多招并举守住客户

面对“偷家”,助贷平台不再被动容忍,而是主动构建防御体系。最常见的是客户轮换机制,不将客户长期绑定某一家资方,而是根据利率、额度等因素动态匹配不同机构,让资方难以形成“稳定客户池”;部分平台还会强化服务粘性,比如为客户提供贷后管理、还款提醒、融资规划等增值服务,让客户更依赖平台而非单一资方;还有平台在合作协议中明确“禁止回流”条款,一旦发现资方违规,直接扣减服务费或终止合作,通过法律与商业手段双重约束。

四、自营突围:消金机构的“多条腿走路”困局

资方对“交叉回流”的依赖,本质上暴露了多数持牌机构自营业务能力的短板。助贷新规落地后,消金行业“去助贷化”趋势明显,但自营业务的拓展并非易事,目前行业主要探索四条路径,却各有挑战:

自主获客:通过信息流广告、App推广吸引客户,但流量成本高、风控难度大,多数机构面临“花钱买流量却留不住客户”的困境;

API+H5导流: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导流,虽属于自营范畴,但客户质量参差不齐,风控跟不上很容易导致坏账率上升;

联合运营:与科技公司合作,共同开发产品、运营客户,这种模式需要双方深度信任、资源互补,目前仅少数头部机构做出成效;

股东生态协同:依托股东资源(如银行网点、电商平台、产业集团)获取场景流量,比如海尔消金借助海尔智家切入家电分期,但这种模式高度依赖股东实力,中小机构难以复制。

相比之下,“助贷交叉回流”因“成本低、见效快”,意外成为部分机构自营业务的“捷径”。但这种模式终究建立在破坏合作信任的基础上,难以长期持续。一旦助贷平台集体收紧客户信息权限,资方将失去最便捷的“客户来源”,最终陷入“自营没做起来,合作也丢了”的两难境地。

五、破局关键:从“零和博弈”到“共生共赢”

助贷行业的健康发展,离不开资方与助贷平台的良性互动。当前的“偷家”博弈,本质上是行业转型期利益分配失衡的体现。要走出困境,需要双方重新定位合作关系:

对资方而言,应认识到助贷平台的价值不止于“输送客户”,其在客户分层、风险评估、贷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,是自营业务难以替代的。与其“挖客户”,不如通过深度合作优化流程——比如与助贷平台共建风控模型,联合开发符合24%利率要求的产品,既降低风险,又能共享收益。

对助贷平台而言,需摆脱“依赖单一资方”的脆弱模式,通过提升科技能力、拓展服务场景增强核心竞争力。比如,利用大数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融资方案,或切入小微企业、绿色信贷等细分领域,打造资方难以复制的服务壁垒,让资方“不愿也不能”轻易放弃合作。

从行业层面看,亟待建立更清晰的合作规范,明确资方与助贷平台的权责边界,对“客户归属”“信息使用”“利益分配”做出明确约定,避免“灰色操作”。只有从“零和博弈”转向“共生共赢”,助贷行业才能在合规框架下,真正发挥服务实体经济、缓解融资难的价值。

毕竟,客户最终选择的,永远是更优质、更便捷的服务,而非“谁挖得更狠”。靠“偷家”短期获利,不如靠合作长期共赢——这才是助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。

东融咨询(www.drhy88.cn),提供贷款、理财、融资等领域的原创知识测评和金融产品信息服务,平台已入驻了百名专业金融顾问,给广大用户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。致力于为社会创造便捷、专业、诚信、低收费的融资贷款咨询及协办服务,助力更多个人及企业主通过得到专业咨询,实现科学正确融资,从而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。

本文由东融咨询网作者整理发布,不代表东融咨询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rhy88.cn/n/386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19286438919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