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年期3.0%、5年期3.5%!LPR连续四月不变,四季度政策加力点在哪?
9月22日,贷款市场报价利率(LPR)迎来新一期调整窗口,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,1年期LPR维持3.0%不变,5年期以上LPR继续稳定在3.5%水平。至此,LPR已连续四个月保持“按兵不动”,与市场此前普遍预期形成呼应,也折射出当前宏观政策处于“观察蓄力”阶段的鲜明特征。

从LPR定价逻辑来看,9月政策利率的稳定为其“持平”奠定了基础。作为LPR报价的核心锚点,央行7天期逆回购利率本月始终维持在1.95%的水平,未发生调整,而LPR正是在政策利率基础上通过“加点”形成,锚点不动意味着报价基础未变。与此同时,近期市场利率的微妙变化也削弱了报价行主动下调加点的动力——1年期AAA级银行同业存单到期收益率、10年期国债收益率等中长端利率有所上行,叠加商业银行净息差已处于1.42%的历史低位,在“稳息差”与“稳服务”的平衡中,报价行暂未释放下调LPR的信号,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此次LPR的平稳落地。
回溯三季度宏观经济走势,LPR的持续稳定亦有深层考量。入夏以来,极端天气对农业生产与基建施工形成短期扰动,房地产市场调整态势仍在延续,消费、投资等核心需求指标增速出现阶段性放缓,经济恢复面临“需求不足”的挑战。不过,从政策工具箱来看,年初财政政策已提前加力,4.0%的目标赤字率、2.9万亿元的新增政府债券规模为稳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;5月央行更是同步推出降息降准措施,释放长期流动性、降低社会融资成本。在前期政策效果逐步显现、出口数据仍保持正增长的背景下,三季度成为政策效果的“观察期”,暂未启动LPR调整,正是对“政策相机抉择”原则的体现。
值得关注的是,外部环境的变化正为后续货币政策调整创造更宽松空间。近期美联储启动2024年12月以来的首次降息,点阵图显示2025年底前或累计降息75个基点,2026-2027年仍有降息计划。这一趋势不仅缓解了全球流动性紧张压力,更直接减轻了中美利差与人民币汇率的双向约束,为我国货币政策“以我为主”调整腾出了空间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,外部约束减弱后,国内货币政策的发力重点将更聚焦于内需修复,但需注意的是,银行净息差压力与存款利率刚性仍对LPR下调形成制约,短期内大幅调整的可能性较低。
随着四季度临近,市场对降准降息的期待逐步升温,业内普遍认为,这一阶段或成为政策加力的“窗口期”。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判断,四季度美国高关税对出口的影响可能进一步显现,叠加去年同期政策刺激形成的高基数,稳增长、稳就业的必要性将显著上升,央行大概率启动新一轮降准降息。从具体方向看,降准或优先落地——当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6.2%,部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仍存在5%的“隐性下限”,通过降准0.25-0.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,既能降低银行资金成本,也能为后续信贷投放提供支撑。
在LPR调整方面,业内更关注5年期以上品种的单独动作。作为居民房贷利率的定价基准,5年期以上LPR的下调直接关系到楼市信心修复。结合8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来看,各线城市房价同比降幅虽有收窄,但市场仍处调整阶段,一线城市放宽限购、降低房贷利率等政策效果尚在释放中。王青表示,四季度单独引导5年期以上LPR下行,将成为扭转楼市预期、激发购房需求的“关键一招”,而1年期LPR的调整则需兼顾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与银行息差稳定,大概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同步推进。
对于普通民众与企业而言,四季度政策调整将带来切实利好:若降准降息落地,银行信贷额度有望更充足,企业经营贷、个人消费贷利率可能进一步下行;房贷利率若随5年期以上LPR下调,将直接减轻刚需购房者的月供压力,助力“金九银十”楼市成交量筑底回升。不过,专家也提醒,市场需理性看待政策效果,LPR调整需在稳增长、稳息差、稳外贸等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,不会盲目追求“大幅下调”,而是以“精准适度”的调整节奏,为经济恢复注入持续动力。
总体来看,LPR四连平是政策观察期的阶段性结果,而四季度随着内外环境变化与稳增长需求上升,降准降息的“窗口期”已渐行渐近。在政策精准发力与市场信心修复的双重作用下,后续企业融资成本与居民信贷负担有望进一步减轻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金融支撑。
本文由东融咨询网作者整理发布,不代表东融咨询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rhy88.cn/n/385.html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