助贷行业进入寡头时代:43家平台分层竞争,合规与风控成生存关键
当消费金融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迈入“存量博弈”,助贷平台的格局正经历深刻重塑。2025年,43家主流助贷平台形成清晰的梯队分层,头部平台凭借规模与合规优势占据半壁江山,而中小平台则在利率与风控的夹缝中艰难突围。与此同时,监管政策的持续收紧、真实不良率的攀升,以及清收渠道的受限,共同将助贷行业推向“合规者生存、强者恒强”的新阶段。这场围绕客户体验、风险管理与合规能力的较量,正书写着助贷行业的寡头时代篇章。
一、行业背景:从“规模扩张”到“合规存量竞争”
市场转型:消费金融行业趋于饱和,竞争重心从“跑马圈地扩规模”转向“客户体验优化+风险管理能力提升”,“存量时代,剩者为王”成为行业共识。
监管驱动合规:高风险产品(如“7.14高炮”、年化50%以上产品)逐步退出,主流产品利率规范至24%以内,部分平台36%利率产品仍有一定占比,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、规范市场秩序。
助贷平台崛起:助贷平台多与早期P2P平台存在渊源,核心功能是连接投资者与借款者,降低信息不对称,成为当前消费金融领域的重要参与主体。

二、助贷平台竞争格局:43家平台分层,寡头特征显著
1.第一梯队:千亿规模俱乐部,抖音紧追陆金所
在贷规模超1000亿元的第一梯队,汇聚了陆金所、抖音、度小满、美团金融、奇富科技、乐信、京东金融7家平台,堪称助贷行业的“领航者”。这一梯队的寡头特征尤为明显,TOP3平台占据梯队总规模的58.5%,资金与资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不可逆转。
从利率来看,第一梯队是行业合规的“标杆”:绝大多数平台的利率区间稳定在7.2%-24%,仅1家平台利率突破24%,因规模大、影响广,也成为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。值得注意的是,抖音凭借其海量流量优势,在消费金融领域快速崛起,当前在贷规模与行业第一的陆金所仅相差600亿元左右,若保持现有增长势头,超越陆金所、登顶行业榜首只是时间问题。
2.第二梯队:百亿规模阵营,利率多触36%上限
在贷规模处于200亿-1000亿元区间的第二梯队,以信也科技、瓴岳科技为代表,虽规模不及第一梯队,但集中度同样惊人。梯队内TOP3平台的规模占比高达63.3%,中小平台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。
与第一梯队的合规利率不同,第二梯队的利率水平明显偏高:超半数平台的利率触及36%的监管上限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第二梯队平台的客群定位差异,它们多服务于资质稍逊于头部客群,但仍有稳定还款能力的用户,通过较高利率覆盖风险成本,也反映出其在风控能力与资源整合上,与第一梯队存在一定差距。
3.其余平台:十亿级混战,仅翼支付利率低于24%
在贷规模10亿-200亿元的其余平台,包括友信、快牛智能等,是行业竞争最充分的领域。由于规模较小、资源有限,这一梯队的寡头垄断趋势并不明显,TOP3平台的规模占比仅24%,各平台需通过差异化策略争夺市场。
然而,激烈竞争下,这一梯队的利率水平也最为“激进”:几乎所有平台的利率均触达36%上限,唯有中国电信旗下的翼支付是个例外。其利率控制在24%以下,凭借国企背景与较低的资金成本,成为梯队内难得的“合规独苗”。从客群来看,这一梯队主要服务于还款能力较弱、资质较差的用户,高利率既是风险补偿的需要,也折射出其在优质客群争夺上的弱势。
补充:客群分层与利率匹配
消费金融客群按“利率承受能力+资质”分为四类,直接决定平台目标客群选择:
国有大行优质客群:利率3%-7%;
城商行/信用卡/头部消金客群:利率7%-18%;
持牌消金/民营银行/头部助贷客群:利率18%-24%;
资质较差但有还款能力客群:利率24%-36%(因收益更高,成多数中小助贷平台首选)。
三、行业风险:不良率攀升+清收渠道受限

真实不良率高企:
行业普遍担忧不良率持续攀升,部分风控差的机构真实不良率或接近20%;
分层数据:风控优的机构约4%,风控一般的机构超7%,风控差的机构超15%;
核心原因:经济新常态下新增客户开发难度激增,机构扎堆“回捞存量客户”,叠加疫情后收入停滞/失业导致借款人债务承压,“借新还旧”模式难以为继。
清收渠道面临挑战:
异地批量法诉受限:最高院明确“无实际关联的协议管辖无效”,禁止消费金融机构通过“异地批量法诉”清收,大幅增加诉讼成本,影响逾期回款;
暴力催收被严打:以“湖南永雄停业”为标志,监管加强对暴力催收的打击;
管辖约定新规冲击:最高院网络借贷征求意见稿提出“不得约定第三方所在地为管辖地”,进一步压缩清收路径。
本文由东融咨询网作者整理发布,不代表东融咨询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rhy88.cn/n/454.html
